更新時間:2019-05-15 來源:高考試題集粹 點擊:
2020高考語文試卷2020年語文浙江高考試卷「含參考答案、…
2021-07-07
2020-02-21
2020-02-20
2020-02-19
2020-02-19
【www.paraplegia-hr.com--高考試題集粹】
《六國論》提出并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作為高考語文??脊盼?,考生必須要對六國論有深刻記憶。為此,今兒本欄目小編就為考生整理出了六國論知識點梳理以及六國論練習題,有些這些備考資料考生就可以開始輕松復習啦!
原文: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銳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賄賂秦國。割地賄賂秦國,自己的力量就虧損了,這是滅亡的原因。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因為他們失去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割地賄賂秦國’??!”
秦國除用攻戰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還得到諸侯的割地賄賂),小的就獲得城鎮,大的就獲得都市,把秦國由受賄賂得到的土地與戰勝而得到的土地比較,實際上有一百倍,把諸侯賄賂秦國所失去的土地與戰敗所失去的土地比較,實際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國最大的欲望,諸侯最大的禍患,當然就不在于戰爭了?;叵胨麄兊淖孑吀篙?,冒著霜露,披荊斬棘,因而才有一點點土地??墒亲訉O們看待它卻很不珍惜,拿它來送人,就像拋棄小草一樣。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穩覺。待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打來了。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沒有滿足;誰送給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誰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誰強誰弱、誰勝誰敗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國落到滅亡的地步,按理本來應當這樣。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像抱著柴草救火,柴草沒有燒完,火就不會熄滅?!边@話說得在理??!
齊國不曾割地賄賂秦國,最后也隨著五國滅亡,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它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五國啊。五國滅亡之后,齊國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君主,起初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守住自己的土地,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滅亡在后,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多次作戰,敗少勝多。后來秦國又兩次攻打趙國,李牧接連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趙王殺害,都城邯鄲就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卻沒能堅持到底啊。況且燕趙正處在其他國家被消滅了的時候,可說是智謀已盡,力量單薄,戰敗而亡國,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啊。假使當初韓、魏、楚三國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秦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與秦國較量,也許還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國把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齊心協力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擔心秦國人連飯也咽不下喉呢??杀?!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土地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切不要讓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制??!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可是還有能夠不割地賄賂而戰勝秦國的形勢。如果憑著一統天下的大國,卻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古文注解[/page]
注解:
兵:兵器
善:好。
弊在賂秦:弊病在于賄賂秦國。賂,賄賂。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道:原因
或曰:有人說。這是設問。下句的“曰”是對該設問的回答。
率:都,皆。
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為”的意思。
完:保全。
以攻?。河霉穑ǖ霓k法)而奪取。
?。盒稳菰~作名詞,小的地方。
其實:它的實際數目。
所大欲:所最想要的(東西),大,最。
厥先祖父:泛指他們的先人祖輩,指列國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祖父,祖輩與父輩。
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著霜露。和下文的斬荊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創業的艱苦。
視:對待
舉以予人:拿它(土地)來送給別人。實際是舉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厭:同“饜”,滿足。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諸侯)送給秦的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也越厲害。奉,奉送。彌、愈,都是“更加” 的意思。繁,多。
判:決定。
至于:以至于。
顛覆:滅亡。
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來就應該這樣。
“以地事秦······火不滅”:語見《史記·魏世家》和《戰國策·魏策》。事,侍奉。
此言得之:這話對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說的道理。
終:最后。
繼:跟著。
遷滅:滅亡。古代滅人國家,同時遷其國寶、重器,故說“遷滅”。
與嬴:親附秦國。與,親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國。
既:連詞,既然
免:幸免。
始有遠略:起初有長遠的謀略,這句中的“始”與下文“至丹”的“至”,“洎牧”的“洎”,“用武而不終”的“不終”,互相呼應。
義: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
斯:這。
始:才。
速:招致。
再:兩次。
卻:使······退卻。
洎(jì):及,等到。
以:因為
讒:小人的壞話。
邯鄲為郡:秦滅趙之后,把趙國改為秦國的邯鄲郡。邯鄲,趙國的都城。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 革,改變,除去。殆,幾乎,將要。
智力:智謀和力量(國力)。
向使:以前假如。
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勝負存亡的命運。數,天數。理,理數。皆指命運。
當(tǎng):同“倘”,如果。
易量:容易判斷。
以:用。
禮:禮待。名作動。
食之不得下咽也 :指寢食不安,內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動。咽,吞咽。
勢:優勢。
而:卻。
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
劫:脅迫,劫持。
日:每天,一天天,名作狀。下文“月”同。
于:比。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脅迫??!
可以:可以憑借。
茍:如果。
下:自取下策。一本無“下”。
從:跟隨。
故事:舊事,先例。
下:指在六國之后。六國論練習題[/page]
六國論練習題及答案
檢查我的基礎
1、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革滅殆盡(dài) 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勝負之數(shù)
C、弊在賂秦(lù) 為國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讒誅(zì)
提示:A項中“暴”讀“pù”;C項中“為”讀“wéi”;D項中“洎”讀“jì”。
答案:B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國互喪 互:交互。 蓋失強援 蓋:因為。
B、思厥先祖父 先:對已去世尊長的敬稱。 暴秦之欲無厭 厭:討厭。
C、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終繼五國遷滅 遷:改變。
D、后秦擊趙者再 再:兩次。 茍以天下之大 茍:如果。
提示:B項中“厭”應為“滿足”。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與今義相同的一組是()
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
③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④可謂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寢
⑥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⑦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義為“祖輩父輩”;③“至于”古義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義為“智慧與力量”;⑥“其實”古義為“那實際上”;⑧“故事”古義為“舊事,先例”。
答案:C
4、從詞類活用的角度,選出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A、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C、不能容于遠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項為名詞作狀語,A、C、D三項為形容詞作名詞。
答案:B
5、選出加點詞的意義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②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③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婦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與“其勢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齊人勿附于秦
B、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師不必賢于弟子
提示:A項中“于”為“和”的意思,B項中“至于”為一固定短語,C項中“于”是“在”的意思,D項中“于”與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題。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完全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破滅之道也(規律)
②率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戰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們的)
⑤諸侯之所亡(滅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從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提示:①句中“道”為“原因,途徑”的意思;③句中“固”為“本來”的意思;⑤句中“亡”為“丟失,失去”的意思。
答案:A
8、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賂秦而力虧 而秦兵又至矣
B、破滅之道也 暴秦之欲無厭
C、不賂者以賂者喪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則秦之所大欲
提示:A項,表順承/轉折;C項,因為/用;D項,表列舉/那么。
答案:B
9、第二段文字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①比喻論證
②對比論證
③類比論證
④引用論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對比的論證方式。秦之得、諸侯之失,子孫之不甚惜、祖父之艱難,秦之欲無厭、諸侯之地有限皆是對比論證。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證之法了。
答案:D
10、翻譯下列句子。
(1)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2)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參考答案:
(1)所以,不用作戰,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已經確定了。
(2)(六國)以至于滅亡,是理所當然。
11、“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論斷是以怎樣的方式提出的?從哪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寫此文的本意?
參考答案:第一問:文章開宗明義,起筆即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在闡述這一論點過程中,先用雙重否定摒除了戰爭中強調客觀因素(“兵不利,戰不善”)的淺陋之見,既而又自為設問,針對“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的論調進行了有力的駁解:“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睆亩惯@一論斷更加鮮明突出。
第二問:“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和“茍以天下之大……在六國下矣”。
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賂秦之害闡述清楚,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結?
參考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論述賂秦之害的基礎上,巧妙引用戰國時蘇代(蘇秦之弟)勸阻魏王時的一段話,比喻精當,一語擊中了秦欲難填的要害,形象地說明了賂秦必致滅亡的道理,從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論點,在結構上也有收束之意。
綜合拓展提升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題。
六國論
蘇轍
愚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虎狼之強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安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間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13、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1)藉之以蔽其西()
(2)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
(3)以陰助其急()
(4)至使秦人得間其隙,以取其國()
答案:(1)遮蔽?。?)挺身而出?。?)暗中?。?)發展到……
14、對下面語句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
A、把韓、魏兩國拋棄給秦國,而四國在后方休養生息,并暗中幫助解決韓、魏的急難。
B、讓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四國在后方休養生息,并暗中協助解決韓、魏的急難。
C、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四國在國內休養生息,再讓韓、魏用陰謀手段協助解決四國的急難。
D、把韓、魏兩國拋棄給秦國,而四國在國內休養生息,四國有了急難,就讓韓、魏背地里幫助解決。
提示: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與秦作戰”;“休息”即休養生息;“陰”是指暗地里。
答案:B
15、文中舉范雎收韓、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選出分析正確的一項()
A、為說明昭王出兵攻齊的做法不妥。
B、為證明范雎、商鞅有遠見卓識。
C、為說明韓、魏戰略地位重要,為天下所重。
D、為證明秦之所忌非韓即魏。
提示:這兩個例子是對上文一個觀點的論證,這個觀點即前面一句“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應該是論證“天下所重者”。
答案:C
16、對本文和蘇洵的《六國論》的內容和寫法所作的比較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都把六國分為兩類國家,并稱贊其中的一類,抨擊其中的另一類。
B、都分析了六國滅亡的原因,但一文認為弊在賂秦,一文認為未厚韓親魏以擯秦。
C、都從六國滅亡立論,都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臨北方和西夏威脅的形勢下發表議論的,都要求積極抗敵。
提示:本題考查對文章文意和寫法的整體把握,而且是對兩篇文章的對比分析,有一定的難度。兩篇文章都對六國作了分類,但并沒有贊揚一類,抨擊另一類。作者只是對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類都沒有正確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贊揚。
答案:A
17、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蘇洵的《六國論》中表明全文中心論點的是哪一句話?
參考答案:諸侯及士人不明大勢,見識短淺,策略失誤;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18、比較兩篇文章,哪一篇見解更為精到?
參考答案:蘇洵的文章在于借議論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是放棄斗爭,屈從暴秦這一事實,以表達他關懷時務彈劾當局的高尚情懷;而蘇轍則立足六國“不知天下之勢”這一點,從戰略進行理論詳明的辯論,意見扼要而中肯。這種明辨六國是非曲直的見解,顯然有超越前人之處。
本文給各位考生分享的六國論知識點梳理以及六國論練習題考生一定要盡快進行相關的背誦與了解,如果考生還想找到更多高考語文備考資料,就請繼續關注本站高考語文欄目吧!